SAE 内燃机油黏度分类标准的发展

2021-03-03 00:00

1035

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(SAE)建立的发动机油黏度分类体系始于1911年,经历了20多次的修订,围绕发动机对润滑油黏温性能的要求,建立发动机油黏度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,最新版本为SAEJ300-2015。

最初的规格规定了比重、闪点和燃点、残炭值和黏度(赛波特黏度),黏度代号按其低温或高温黏度要求范围的平均值,取前两位数字设置。1926年,第一个基于赛波特黏度的SAE黏度分类面世,它定义了130 ㄈ(54.4 ℃)和 210 ㄈ(98.9℃)的六个黏度级别,以数字 10、20、30、40、50、60表示。随后,在1933年,引入了0 ㄈ(-17.8 ℃)下10W和20W低温黏度级别,同时还增加了70级别。

1950年,10、60和70级别被废止,低温范围增加5W级别。尽管这一分类仍是基于赛波特黏度,但SAE黏度分类已开始接近现今的分类。

1962年,SAE黏度分类正式冠以SAE J300,并采用冷启动模拟机法测定5W、10W和 20W油的-17.8 ℃黏度,高温黏度采用运动黏度测定98.9℃黏度。1974年,在标准中增加了一个附录,简要叙述了发动机油泵送黏度的相关定义和试验过程,但未将低温泵送性指标放入标准中。1980年,低温泵送性指标正式纳入标准规范中,此时,现代发动机油黏度分类体系基本形成。

上世纪80年代主要的工作是低温黏度指标研究,先后在1980年和1989年设置低温启动黏度指标和边界泵送温度指标,低温泵送黏度指标。而后1993年设置了高温高剪切黏度指标。

统一机油看到,随着发动机技术的进步,1995年和1999年分别对低温泵送黏度和低温启动黏度(CCS)的测定条件和指标限值进行了修订,相应试验温度降低5℃,不同黏度等级油的指标限值也做了相应调整。

2007年调整了高温高剪切黏度指标, 将0W-40、5W-40、10W-40 黏度等级油的高温高剪切黏度指标限值由不小于2.9mPa・s 调整为不小于3.5mPa・s。SAEJ300在2013版和2015版标准中增加了16和12、8黏度等级,并规定了上述三个黏度等级的100 ℃运动黏度和150℃高温高剪切黏度指标限值。总之,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,对SAEJ300的修订一直在频繁进行中。

TOP

其他资讯

完整的全产业链润滑养护解决方案

购买渠道

了解更多>

服务与支持

了解更多>

如何选择产品

了解更多>

Copyright @ 2015 Tongyi Petroleum Chemical Co.,Ltd. All rights reserved 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14693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762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