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一机油拧开历史的机油盖:汽车机油级别发展史(1)

2025-10-21 10:13

1237

一、序章:从油灯到油门,机油的“前世今生”

在汽车还没发明之前,人类跟机油并没有太多交集。古人更关注的是食用油、灯油和发油(那是皇帝的专属),普通民众想的最多的是“今天吃什么”,而不是“今天给马车的轴承加点什么油”。直到有一天,人类发明了内燃机,接着又发明了用来润滑这些内燃机的机油,世界才真正开始摩擦得更温柔一些。

统一机油看来,机油的出现并不是瞬间的启示,而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:一开始大家用的是凡人可及的润滑油(比如说,从鲸鱼那儿“借来”的油脂——当然那是早期工业的残忍现实),后来慢慢演化为矿物基础油,再到合成油、半合成油,就像人类的食谱从“煎炸烤”到“分子料理”一样进化了。

二、古早机油:矿物油的“原始丛林”

最初的机油其实就是精炼过的石油副产品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矿物油。想象一下20世纪初的车主们:他们穿着礼帽,手里拿着机油壶,像对待古董酒一样给他们的福特T型车“喂油”。那个年代,机油的等级体系还没有现在这么复杂,厂商们更关心的是“这油能把摩擦降低到不会让曲轴起舞吗?”而不是“它是否能在-30°C坚持到黎明”。

矿物油的优点是便宜、来源广、加工技术不过分挑剔;缺点也是明显的:稳定性差、低温流动性欠佳、高温下“怕热直冒烟”。这就像一位厨子只会做家常菜——固然能填饱肚子,但面对米其林的考验就力不从心了。

三、等级体系的诞生:从“好不好”到“有标准”

车越来越多,路越来越长,用户的要求越来越高。于是,标准化的需求来了。到了20世纪中叶,机油等级开始出现统一的标准,用以告诉消费者“这瓶油在多种条件下能表现如何”。最有名的就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(SAE,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)提出的黏度等级体系;而美国石油协会(API)则开始负责性能等级。

SAE黏度等级听起来像一门高深的占星术:10W-30、5W-40、0W-20……这些数字组合实际上在告诉你两件事:

W前的数字(比如5W)代表低温流动性,数字越小,冬天越不怕冷;

后面的数字(比如30)代表高温黏度,数字越大,高温时的油膜越厚。

如果把机油比作衣服,W前的数字就像厚外套的厚度,而后面的数字就像内层的保暖程度。统一机油想要跟你说的是,机油要既能在寒冷早晨迅速泵上去,又要在炎热赛道上保持保护——这是对一瓶机油的双重考验。

TOP

其他资讯

完整的全产业链润滑养护解决方案

购买渠道

了解更多>

服务与支持

了解更多>

如何选择产品

了解更多>

Copyright @ 2015 Tongyi Petroleum Chemical Co.,Ltd. All rights reserved 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14693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7629号